下周末,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新赛季就将打响,中国队参赛前景却难言乐观。作为中国冰雪优势项目之一,中国花滑在经历北京冬奥会的波峰后,上赛季世锦赛成绩惨淡,备战米兰冬奥会形势更是严峻。
10月11日,花滑前国手范军、佟健现身2024年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畅谈产业发展现状。两人不约而同称,中国花滑若想“止跌回暖”,还需大力推行业余培养与传统体制相结合的模式,夯实人才基础。
彭程/王磊在上赛季世锦赛中仅获第16名。新华社供图
项目发展有其规律
谈及中国队目前的低谷,两人都直言不讳,同时称竞技体育发展有其周期规律。
范军是中国花滑“初代国手”,现任世纪星滑冰俱乐部董事长、北京市滑冰协会会长。他笑言竞技成绩“跟股票一样”,有高有低,不可能总维持在高位。“目前确实处于尴尬的低谷期。”范军说,“原来的优势项目没有优势了,例如双人滑老将退役,新队员又没达到一定高度。冰舞没能跟上国际一流水平,女单虽然有一些好苗子,但目前年纪还太小。”
作为两届世锦赛冠军,佟健也直言,国家队重点队员在新周期遇到了不同问题和挑战。“项目发展有其周期,一段时间会持续上升,随后可能就会有所调整。希望中国花滑能尽快回到正轨,但现在确实时间紧、任务重,明年就要迎来第一个冬奥会预选赛——世界锦标赛。”佟健也为后辈们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希望队伍在米兰冬奥会上还能取得好成绩。”
范军率世纪星俱乐部参展。冬博会官方供图
俱乐部育苗基数大
中国花滑之所以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与专业人才不够“厚实”不无关系。在此方面,北京花滑的业余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据范军介绍,不仅花滑,北京的优势冰雪项目——冰球、滑雪等,都是自市场而生发展起来的。“这个市场非常活跃,有生命力,参与人数基数很大。基数大就更容易‘蹦’出有天赋的人才,孩子喜欢、家人支持,也更容易坚持下去。如果只是专业队那十几个人,培养周期不仅漫长,风险也很大。”范军表示,俱乐部模式与国际接轨,也得到了国内业界人士的基本认同,应该保持下去,“初期由俱乐部和家长主要培养,小运动员到达一定水平后,再进入体制内‘拔高’,这是最合理高效的培养方式。”
退役后开办俱乐部的佟健也表示,对于持续推动冰雪项目发展来说,后备人才非常重要,而俱乐部恰恰起到了扩大人才选拔范围的作用。同时,他也致力于大众层面的推广工作,例如组织商业演出、推动冰雪夜生活、开展公益课等,“让更多人领略花滑的魅力,产生兴趣,继而参与进来。”
佟健亮相冬博会。冬博会官方供图
师资短缺理念有偏
不过,即便业余俱乐部培养模式已相对成形,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师资紧缺,大多数城市虽然有了冰场,但缺少优秀教练。“没有高水平教练,运动员很难走得长远。”范军透露,目前业余俱乐部的优秀教练大多集中在北京,还有少部分在上海、深圳,更多二、三线城市则教练供给不足,“想要良性发展,也须同时在培养教练方面下功夫。一个好的苗头是,上世纪90年代第一批在俱乐部练花滑的孩子,现在部分已经进入市场开始执教。他们没有选择当运动员,但技术和对项目的理解不差,其中很多都有高学历甚至留学背景。”
另外,家长的理念也是项目“民间”发展的一大桎梏。“像女单,不仅北京人才多,南方经济发达城市也有一些优秀选手涌现。但因为多数家长不希望男孩练花滑,男单的人才基数相对较小,苗子少得多。男孩少,双人滑、冰舞也受影响。”范军说。
佟健则提醒“冰爸冰妈”们不要急功近利,在孩子长时间没有突破时焦躁、打击甚至放弃,“这个项目成才需要时间,短期内可能每个孩子遇到的挑战不同,但长久来看还是要持之以恒。孩子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鼓励,给他们提供机会。”
王一涵(中)等北京“小花”垄断十四冬青年组领奖台。新华社供图
北京女单未来可期
今年初的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北京花滑队一举包揽八枚金牌,女单两个组别更是仅丢一铜,几乎垄断领奖台。
据范军介绍,十四冬后,北京花滑稍经调整便进入了新赛季的备战。在今年已进行的俱乐部联赛、亚洲公开赛等国内外赛事中,北京选手表现稳定,“该拿的都拿了。”特别是北京八中的初二学生王一涵,在青年组大奖赛泰国站中为中国花滑首夺该组别大奖赛分站赛女单冠军,填补了项目的空白。
同时,随着部分老将退出赛场,人员迭代也给北京花滑带来一定冲击。“协会和市冬运中心也在积极布局十五冬,期待延续北京花滑的辉煌。”范军直言,北京队的优势仍是女单,“但针对米兰冬奥会而言,好几个水平不错的孩子年龄不够,唯一能参赛的是安香怡,但她因为生长发育,身高、体重变化很大,技术上有些变形。我们也在和教练配合,积极调整,帮她尽可能顺利地度过尴尬期,恢复竞技状态。”
同时,范军也表示,北京女单还有大批未冒头的“小花”,同样有很大潜力可挖掘,“总之女单这个项目还是非常乐观的,未来也会更好。”
记者:王笑笑